“我是小区业主,就不用扫健康码了吧。”“我下班刚量过体温,到家这是第五回了,体温肯定正常就别量了吧。”“哎呀,怎么打不开,我这手机慢的很,要不别扫码了,反正我住这,你认得的吧。”……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样“怕麻烦”、“图方便”的人在小区防疫工作中并不鲜见,看似平常,实则是熟人效应、好人主义作怪。
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普遍对自己熟悉的人更加信任,随之而来的便是小区外来人员防疫工作得到严格落实,熟人业主却疏于管理,最终成为防疫工作中的“隐形漏洞”。例如2月12日,广州海珠某小区因一业主瞒报,小区累计确诊6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整栋楼被集中隔离。此事可以看出,大多数小区物业管理者在防疫工作中会因为对象是业主而抹不开“面子”,拉不下“脸子”,于是有了一次次妥协放行,不仅小区把关沦为“稻草人”,还让业主居民养成“侥幸心理”,从一次次免扫码“升级”为不戴口罩随意出入。这简直是为防疫工作“埋雷”,一旦引爆,所有人都将是受害者。因此严管小门必须从严管自己人做起。
严管小门,规避“熟人效应”须紧紧树牢大局意识这条“纲”,做到真管真严。小区业主居民疏于管理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缺乏大局意识。所以小区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疫情大局,并从中把握当地疫情走势,严格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按照“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对所有进入小区的人员认真落实每一项检查,绝不因其任何“特殊性”而放水,也绝不做公私界限模糊的“老好人”。
严管小门,规避“熟人效应”须紧紧依靠党群融合这个“本”,做到敢管敢严。以小区党员干部为着力点,抓好疫情防控宣教工作,动员群众,盘活“党群融合”力量。要突出重点,对思想顽固、风险意识薄弱的老年群体主动开展上门劝导和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横幅标语、流动喇叭、疫情海报等方式潜移默化加强居民防控意识,做到真正在思想上解决防疫松懈的问题。
严管小门,规避“熟人效应”须紧紧用好志愿服务这招“棋”,做到长管长严。由于长期的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一线的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了常态,有的党员干部甚至顾不上刚做完手术还很虚弱的身体,依旧坚守一线。如何让工作人员得到轮休的同时,保持防疫工作长抓不懈?引入志愿服务是最好的选择。社区和物业要积极寻求社会志愿力量的帮助,切实弥补小区防疫工作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越是熟悉的事物,人们越是容易对它掉以轻心!疫情远没有结束,这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更不允许放松。掉以轻心就是包藏祸心,严管小门才能守住家门!
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