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章
大约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地壳火山运动频仍。浙南青田山口一带火山岩浆喷发,四处溢流…… 青田石就是这些火山岩浆在高温烈火烧灼之后经过脱硅、去杂、重组、流变形成的矿物体。
天地造物,地不爱宝。在地表矿体中沉寂了亿万年后,青田石被当地人开采利用。据现有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陪葬品——卧猪,距今就有1700多年历史。
青田人擅长利用天地造化的原始形态,巧妙地加以人工雕琢物化,展现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意愿。
□ 撰稿 杨忠贵 王肃方
第一章 【奇珍异宝 种类繁多】
青田石学名叫叶蜡石,主要矿物成份为叶蜡石和石英,有蜡质感,摩氏硬度为2-2.5级,含铝量高,耐高温。其色彩与所含的微量化学元素有关,如黄铁矿呈黄色,赤铁矿呈红色,锰元素呈紫色……按传统分类,青田石可分为十大类100多种。其中最名贵的当属原产于封门山的灯光冻,微黄呈半透明状,质地细腻,光照之下,灿若灯辉,系青田石中极品。还有封门青、蓝星、黄金耀、金玉冻、红花冻、龙蛋石等名贵石种。
第二章 【印石之祖 饮誉青史】
在煌煌的中国印章发展史上,青田石作为印材,最早被引入印章篆刻艺术领域。明代篆刻家文彭在南京西虹桥偶遇青田灯光冻石,随刀刻划,尽得笔意。从此,青田石引发了印章用材的一场大变革。沿袭两千多年的金属制印时代寿终正寝,石章治印时代正式来临,青田石便有了“印石之祖”的美誉。
从物理性质上看,青田石石质致密,石材脆软,刀起刀落,十分利爽,刻起字来随性发挥,韵味十足;从化学性质上看,它的分子结构十分稳定,高温耐烤,封蜡之后,永不褪色。因此,青田石被列在我国“四大名石”之首。浙江正因为有了青田石这种理想的印材,在二十世纪初诞生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印学名社——西泠印社。
第三章 【石走天下 蜚声中外】
早在十七、十八世纪,青田人就带上石头制品,通过水、陆两路到欧洲、美洲地区销售。随着青田石雕在欧美国家不断推广营销,青田人就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一个独特的华侨群体日渐形成,这就是当今在世界各地拥有30多万人的青田华侨。
青田石,走天下。青田石最早作为“贡品”进入紫禁城,最早参加巴拿马国际赛会并获大奖,最早被选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最早入选“国家名片”——邮票向世界发行……
青田的华侨,就是出国的石头;青田的石头,就是不出国的华侨!
第四章 【技精艺湛 独具一格】
青田石雕在创作风格上主要分为写实与写意两种。按实物模拟雕刻的属于写实作品;按虚拟意象创作的为写意作品。经过千百年来艺人们的不断摸索和传承发展,青田石雕的技艺技法日益丰富多变,技精艺绝。目前主要技法有圆雕、镂空雕、浮雕、薄意雕等,这些技法中难度最大也是最精湛的,当属立体镂雕。
青田石雕,因材施艺,依色取巧。艺人根据石头的色彩、形状、大小,将自己的创作想象力和石头的形体色彩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形象逼真、鲜活灵透的佳品佳作。
青田石雕,高雅精致,大气传神。它的精致主要通过镂雕技术来体现,它的大气则展现在精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之上。艺人善于将人间万物变成艺术再现之物,胸中有乾坤,刀下显意境,件件传神韵。
青田石雕,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许多名作,往往是介于雕与不雕之间。青田艺人崇尚原生态创作,代表性作品《睡美人》,不露刀痕,仔细观察,犹如一美人披着一层薄薄的黄绸缎,作沉睡状,给人以无限的阅读想象空间。其它作品如《秋霁》《甲鱼》等,简约明快,意蕴丰富,融万物事理于石道之中,给人以生活哲理启迪。
第五章 【名师辈出 各领风骚】
改革开放以来,青田涌现了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印纽等创作领域重量级石雕大师,老一辈的如林如奎、周百琦、倪东方、张爱廷、林福照等艺术大师,新一代的有牛克思、周金甫、张爱光、林观博、陈小甫、徐伟军等大师。目前,青田拥有11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50位省级大师,64位市级大师,取得高、中、初级职称的就有525人。这支梯队结构匀称、创造力旺盛的名师队伍,流派纷呈,成绩卓著。
石头造就了一代代名师,名师又赋予石头以灵魂,创作出一件件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
尾 声
中世纪以来,中原文,江南艺,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江南人从事工艺美术创作,都是能工巧匠。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地区极具工艺特色的美术品,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艺术品,一直传承着江南地域独特的文化基因,凝聚着青田人革故鼎新的聪明智慧,透露着青田秀山丽水的生动灵气。
青田石雕,是我国工艺美术大家族中拥有鲜明工艺镂雕特色、富有高超艺术表现力、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载体。
有石美如玉,一石一世界。
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流淌在卷帙浩瀚的诗文典籍中,也依稀闪烁在山水草木,乃至再普通不过的石头之上。青田石雕,正以卓尔不凡的技术技艺和精美绝伦的艺术丰姿书写着中华文明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