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秉弟
初夏的一天,我来到现代文学巨匠矛盾的故乡——乌镇。
这是座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被岩石托起的一幢幢白墙黑瓦房屋,沿着市河西侧延伸开去。水乡人说古老的乌镇是以东溪(即市河)为届,溪西称乌镇,由乌墩、乌戎演化而来;溪东叫青镇,与乌镇相对得名。
民间相传古时有个乌将军,为讨伐叛臣,战死于东溪河畔,战马青龙驹也死于乱箭之中。人们为了捐躯社稷的乌将军和青龙驹,故名乌、青两镇。矛盾在他的《可爱的家乡》里说:“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戎,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公元860——873)改称乌镇。”
如今古镇的十三条街道三十九条巷弄都已铺设了水泥路面,古镇街道上的青石板不见了。
窄长的常丰街两旁,多是古老的木屋,其间偶而可见几幢三四层高的新楼房,店铺、小摊一个挨一个,行人接踵摩肩,叫卖声此起彼伏,有卖鱼、蟹、蚌、鳖的;也有卖古镇特产三珍斋酱鸡、姑嫂饼的;还有卖白丝、绸布的······一派繁荣景象,全然不见矛盾笔下《林家铺子》里林老板和寿生生活的影子。
矛盾的故居,座落在新华路中段观前街17号。这座江南庄园式建筑,座南朝北。1896年7月4日,矛盾在这里诞生。我轻步进门,迎面是一座矛盾的半身铜像。走进矛盾当年居住过的卧房、书斋,只见那里边陈列着矛盾生前的照片、手稿、原版书刊、题字和信件等珍贵物品。楼房后院那幽雅的庭院里栽着南天竹、棕榈树和葡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矛盾曾在这里玩耍,散步、读书、构思。矛盾亲手栽培的那颗南天竹,已有九十年的历史了。褐色的老葡萄藤依偎在花架上,枝繁叶茂,遮住夏阳,给人以阴凉爽快之感。1981年矛盾逝世后,当地政府对矛盾故居进行了修缮,书房里的书橱、写字台和台上的文房四宝等物品,都是按原样陈设的。
从矛盾故居的后院出来,走不多远,便是矛盾小时读书的地方——立志小学。如今这里已改建成幼儿园了。再往前走,是矛盾上过的高年级小学——植材小学,可惜早已在战争中毁坏了,现在这里是一座公园。
我离开学校,穿过古雅的街道,登上通济桥,古镇水乡美景尽收眼底。沿河长街,绿树成荫;波光粼粼的市河上,船只来往如梭,有长长的水泥船、小篷船,还有扬起白帆的木船;一座座拱形铁桥横跨河面,如条条彩虹飞架;桥下水面上“突突”的机声和桥上行人的欢声笑语,汇成一首首欢快的乐曲。一位过桥的水乡人告诉我:“你若在春蚕丰收季节的清晨,登桥观看,将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沿河两岸一担担茧子,如一条条白龙移动,河内茧船轻摇,丰收的歌声悠扬······”
从水乡人堆满笑容的脸上,可以看出,水乡人确实富起来了。
送走挂着甜蜜笑容的水乡人,举目侧望,一颗古银杏树郁郁苍苍,使人想起矛盾在《西江月》词中填的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棵已有一千多年的古银杏树,足有五层楼高,树干最粗处需四五个人方能合抱过来,它枝叶繁茂,非常壮观。树旁百步处,一座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的石坊立在眼前,坊上刻镌着“梁昭明太子与沈尚书读书处”一行大字,昭明太子名叫萧统,梁武帝萧衍的儿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他曾在这里读过书,曾编过流传千古的中国古代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昭明太子勤奋好学的故事,陶冶了矛盾幼小的心灵,对以后矛盾成为著名大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矛盾对故乡有着极深的感情,他在《可爱的故乡》里有这么一段话:“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各种意外的干扰······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
可惜,矛盾想回故乡看看的愿望并没有实现。1913年夏,他毕业于杭州私立安定大学,未来报考北京大学,他离别了故乡。在那风雨如磐的时代,他东奔西走,寻求革命的真理,投身于解放中国的伟大斗争,近半个世纪没有机会回乡,但是他始终怀念着故乡和乡亲们。他在《春蚕》《林家铺子》《秋收》《故乡杂记》《戽水》《乡村杂景》《大旱》等优秀作品里,描绘了一幅幅乌镇水乡的风情,市镇的衰败和故乡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悲剧画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矛盾在给故乡乌镇的一首词中赞美道:“六十年前景凄凉,垅下没粮,陌上无桑,而今日月换新装,人茧蚕忙,双季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