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晶晶
“嗡——嗡——嗡——”伴随着引擎的轰鸣,螺旋桨带起的风呼啸而来,不一会儿,数架遥控飞机模型从学生手中稳稳飞起,在空中翩翩起舞……
近日,青田中学航模社团的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用计算机画模型飞机切割图、用激光切割机切割各种板材、动手制作遥控模型飞机。模型制成后,在学校操场,同学们还利用学到的飞行原理,对模型进行试飞调整,开展比赛训练。
“学子斗苍穹,共筑航天梦。”据悉,航空模型课程是该校的传统特色项目。青田中学航模队由该校老师郑飞云始创于1983年。在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多次代表丽水市、浙江省队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类航空模型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形成一个底蕴深厚、传统优良、成绩骄人的战斗集体,培养出一大批热爱航空航天事业的优秀学子。
青田中学航模社团的负责老师人吴杰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校刚成立航模兴趣小组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资金、缺少技术、场地简陋,航模制作材料也很匮乏。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团队里的教练老师和队员学生们,认真查询相关资料,不断汲取航模相关知识,利用牛奶瓶(用于制作油箱)、轻木、发动机、胶水(由乒乓球加香蕉水制成)等简易材料,修修剪剪,拼拼拆拆,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制作出一架飞机模型。而内场制作完成后,又需要到瓯江边的沙滩上进行外场试飞。已经记不清摔坏了多少架模型,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从失败中找到经验,恶补知识,提高航模制作与飞行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磨砺收获的是,他们的团队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省级冠军的有100余人次,并为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0余名;1994年到1996年,连续3年代表浙江省组队参加全国航空模型锦标赛,获得冠军1个、亚军3个、季军2个。后来,因为特殊原因,该校的航模课程于1997年暂时停办。
2013年,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学校提供设备、场地支持,优选教学骨干担任团队教练,重新组建了航模社团、设置了航模课程,引领学生开启逐梦蓝天的科技旅程。
“恢复课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做’‘飞’‘修’为主。在试飞遇到问题时,我们教练会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样去解决,这样才会激发他们学习航模知识的乐趣以及对航模事业的追求。”吴杰介绍,要想制作一架飞机模型并不容易,从电脑设计,到出样、修改、装配、试飞,再到能够正式起飞,往往要经过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和多次的失败。他还说,制作和操纵航空模型需要同时具备结构力学、电子机械、空气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接下来,青田中学还将继续增设航模理论课程、航模制作课程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航空航天模型运动的比赛,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
当日,记者还来到了“蓝天梦工场”即航模社团教学场所,该场所建设于2019年,采取“STEAM全科学习”与“创客教育项目式学习”设计理念,是集国防教育、教学研究、设计制作、试飞训练、创客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性航模实践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品质和能力,培养热爱祖国、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的新时代青中人。
在现场,记者看到20多台电脑同时进行模拟飞行,还有各种成型、半成型的飞机模型以及电动机、电调、舵机、电池、碳棒、KT板、PP板、胶水等制作材料……走进这里,犹如走进了一座科技城堡。
“这些零零散散的制作原材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处理组装成各种模型飞机。”吴杰介绍,这层1000多平米教学场所是今年重新装修的,不仅新增了许多教学设备与制作工具如激光切割机、微型机床等,还购买了一批让学生动手制作的航模耗材。同学们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调试模型,模型坏了自己修理,零件缺了自己加工……逐渐培养同学们养成爱动脑子,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接下来,学校将会继续扩大航模队伍,完善航模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航模,爱上航模,为学生打开一扇飞向蓝天,实现梦想之门。”吴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