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韵

丁公茶

■ 陈志宁

自去年采制“老茶把”尝到甜头后,今年的清明节一过,我就琢磨着要上山寻找那些村民放养不管理了的野茶,继续来个自采自制,好管一年茶饮的用度。

那,到哪找野茶呢?放眼周边的群山,一巡视,就看中了“丁公尖”。它是鹤城方圆内最高的一座山,海拔离一千米只相差了68米(932米),常年云雾缭绕,若有野茶,茶青的品质定是超群。

于是,一个晴天里,约了几位家人,沿公路朝着“丁公尖”山顶,驱车蜿蜒而上。路过石臼、陈山等村,到达“丁公尖”山脚下的黄降村时,突然记起这个村的老村长名叫金长青。三年前村里要编村志,他曾来我们县方志办寻找史料,当时我还帮他考证过“丁公尖”这一山名的来历呢。

原来,这山名是与明朝嘉靖年间从江苏丹阳来青田任知县的丁一中有关。

据《青田县志》记载:嘉靖38年(1559),丁一中在青田任知县,正遇倭寇侵扰,为有利于保护鹤城,他经踏勘后,发现东北山势高于城墙,不利御寇,于是,改筑两个城门:移丹山门于龟山之麓;移龙津门于学宫之北,历时五月峻工。

又据县志记载:为防倭冦来侵被断水源,知县丁一中率众在县城内建造六口水井,人称“丁公井”。

我另从《泉州府志》得知:明隆庆元年,丁一中始任泉州府(海防)同知,(亦即郡丞,副职)。1573年的一天,他到炮台西侧嘉禾屿临日光岩石壁上勒下“鼓浪洞天”四个大字,由此,成为驰名中外的“鼓浪屿”的正式命名。

之后,就是民间传说了。说是丁一中告老还乡时,依恋青田的山山水水,对鹤城怀有浓厚的感情,就认青田鹤城为故乡。于是,他来到鹤城最高山峰“白云尖”的天门峡处隐居。他在养生修禅时,又帮助附近的黄降村建造水井,至今村里还留有一口古井,也称为“丁公井”。村民们为感谢丁公,也常将田里种出的庄稼和蔬菜回赠给他,与他亲密往来,结下深厚情谊。为此,人们特将“白云尖”改叫成了现在的“丁公尖”。

当天的下午,我们在“丁公尖”的山麓下停下车来,往山坡的荒草灌木丛中,不费多大力气,就找到了一株株齐人高的茶树,它们都已被村民放养了,成了真正的野茶,这也正是我们最喜欢采摘的。

这次采回的野茶,我按道听途说来的红茶做法,搞了点创新。先是将茶青揉蔫了,装在搪瓷碗里,压平后用保鲜膜包裹住,放着发酵一天一夜。第二天又像去年一样如法炮制在铁锅内炒,待野茶炒得香气四溢时,不急着出锅,而是关了火,让野茶和热锅一起冷却得差不多了,就径直装进了密封的茶罐里,这样会将香气都封在了罐里。

到了晚上,煮开了从“丁公尖”取来的山泉水,拿来茶罐一打开,一股浓浓的带着甜味的茶香扑鼻而来。取一小撮罐里的茶,用滚烫的山泉水一沏,沏出的茶色红亮红亮的。喝在嘴里,奇怪了,怎么满口是沁甜沁甜的甜味,都盖过了茶味和茶香,真的怀疑自己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喝清甜(青田)的糖蜜水呢!

心里在想,这“丁公尖”的茶怎么会这么香甜呢?我若为他直接取个名,叫“丁公茶”,世人一定也会与我一样,品出它内含的深意来……

2021-04-16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110185.html 1 3 丁公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