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传承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刘基是丽水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刘基文化更是瓯越文化、江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刘基诞辰710周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刘基文化的传承发展,助推高质量绿色发展,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致敬先贤探秘刘基故事》。
□ 记者 叶春笼 项沁豪 实习生 叶嘉媛
在石门洞景区,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刘基故事。第一期少年说非遗之探访刘基故事,邀请到了山口镇中学生陈依蔓与记者一起来到这里,在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探秘刘基关于自号伯温的传说故事。
陈依蔓是第八届青田县“少年说非遗”故事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平日里对于刘基相关的故事也十分感兴趣。
“刘基是我们这里的名人,很多小朋友都认识,对于他的故事,我们最想知道刘基为什么要叫刘伯温。”陈依蔓说。
为了满足陈依蔓的好奇心,景区讲解员陈龙带着记者和陈依蔓先后参观了“千读百温”摩崖石刻等多个景点,通过现场参观、互动对话等方式,生动地讲解了刘基关于自号伯温的传说故事。
为什么刘基自号伯温呢?陈龙介绍了刘基自号伯温的传说故事来源:有一天,在课堂上,老师让刘基读一遍课文。刘基读了之后,老师觉得读得不太通顺,然后要求他再读一遍。这个时候,刘基有点不高兴了。过了一会儿,他就偷溜出去到外面玩,在河边碰到了一名浣纱女,蹲在小河边浣纱。看着浣纱女旁边堆着像小山一样的纱要浣要洗,刘基就开口问,浣这么多纱洗这么多衣服,要洗到什么时候才完。这个时候,浣纱女没有搭理刘基,而是唱出了民间流传的一段民谣:天下没有浣纱女,人间哪有衣暖身,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攻书可专心。
陈龙说,从浣纱女表露的话语里,透露自己一直洗一直浣总会洗完,反倒是刘基现在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在课堂上学,而是跑出来玩,怎么会有高深的学问。听完这段话之后,刘基感到非常羞愧,就小脸一红跑回课堂读书学习了,从此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自号叫百温。因为古时候百字跟伯字是通假字,所以后来人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刘伯温。
通过学习,参加活动的小选手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陈依蔓表示,通过了解刘伯温的故事,她了解到刘伯温小时候的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让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持之以恒。同时,也通过学习刘伯温字号的来历,让她知道了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正如刘伯温千读百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