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特刊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

●印度科拉普特传统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12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科拉普特传统农业系统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至今,农户就地保护当地物种,保持了该农业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科拉普特传统农业系统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系统,在保护开花植物多样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系统内开花植物繁多,品种高达2500余种。系统内的神林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独特的生物遗产,也是基于社会机制保护植物基因资源的典范。

当地农户依靠自身农业知识,实现了小块田地种植管理与森林管理的有机协调。时至今日,部落居民依然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砍伐、烧毁丘陵地带的森林,开垦成田地,以种植作物。当地人播种前会对种子活性进行测试,注重保持土壤肥力、保护水稻和其他作物等本土品种。

●印度喀拉拉邦库塔纳德海平面下农耕文化系统

该系统于2013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库塔纳德海平面下农耕文化系统十分独特。该系统位于三角洲地区,建在排出海水的沼泽地上,是印度唯一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水稻种植区。该系统是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农业用地不足和洪涝灾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该系统呈复杂的马赛克式(细碎地块镶嵌分布的)农业景观,分为湿地、园地和水域三部分。湿地内发展稻鱼共生农业,园地内种植椰树、薯类以及粮食作物,水域则发展内陆捕鱼业和贝类养殖业。其中,湿地的形成得益于河滩修建圩田及其排水过程。

如今,旅游业和化学品给湿地造成严重污染,保护这一脆弱而独特的系统已是当务之急,这关乎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关乎当地居民的生活福祉。

●伊朗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

该系统于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坎儿井是在周边山区沿着蓄水层修建的地下通道,依靠重力作用从不同土层收集水源。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设计独特,亲近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承载力高,服务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

顺着周围山区地下蓄水层而建的坎儿井,接收着不同土层的水源,汩汩流淌,滋养着山谷中的粮食作物与树木。早在公元前800年以前,坎儿井便已成为当地社会与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坎儿井灌溉系统滋润着美丽丰饶的农场与花园,本是不毛之地的喀山得以生机勃勃,当地景观也变得丰富多彩。

●伊朗乔赞山谷葡萄种植系统

该系统于201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乔赞山谷(Jowzan)的葡萄及其系列产品的生产系统历史悠久。该系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为游客提供了特色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农村经济打造了独特的发展平台。

农民通过坎儿井、水井、河流和其他渠道获取水资源种植葡萄,运用传统方式管理葡萄园,采用传统农具和方法加工葡萄。

较之伊朗其他地区的葡萄,乔赞河谷葡萄生产工艺独特、历史悠久,每公顷单产更高,产品生产技术精良,葡萄甜度也更高,更受消费者青睐。

●伊朗戈纳巴德坎儿井—藏红花种植系统

该系统于201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藏红花种植系统位于伊朗中部高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和生计。

该地区农民和其他居民通过坎儿井(Qanat)灌溉系统,科学利用水资源,出产藏红花等高附加值产品,获得了特有的生计改善机会。

相较于谷物种植,藏红花生长需水量低,其在缺水地区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已成为当地众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前,藏红花种植在创造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流、实现可持续生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阿联酋艾尔—里瓦绿洲传统椰枣种植系统

该系统于201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艾尔与里瓦绿洲传统枣椰树种植系统是阿联酋农业遗产的一部分,是全球重要的枣椰基因资源库,也是古法拉吉灌溉系统的起源地。该系统彰显了人类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农业智慧和精湛技艺。

阿拉伯半岛是枣椰树起源地的中心,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枣椰树产区,相关工艺最为复杂,产品种类最为多样。根据最新估测,阿联酋至少有200种枣椰栽培品种,其中70种经济效益显著。

该地区尽管枣椰基因种类丰富,生产技术成熟,但仍受到城市高速发展的威胁。大多数农产品依靠进口,传统灌溉系统正被泵抽水系统替代。阿联酋正努力提高人们对绿洲的认知,以保护这些传统农业遗产。

●菲律宾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

该系统于200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上个世纪以来,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实现了食物、木材和水资源的自给自足。这得益于其合理的布局:该系统由林地和公共森林区域、轮歇农田、稻作梯田、居住区以及水体和灌溉系统五部分组成,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谋求生存的典例。

伊富高梯田分布在海拔800至1500米的高山之上,已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这些梯田原是林地、草地,得益于伊富高丰富的水资源,成功开辟为梯田,继而形成稻作梯田系统。

●孟加拉国浮田农作系统

该系统于201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孟加拉国,一些地区饱受洪涝之苦,时常水漫农田、迟迟不退,当地农民们便想方设法利用淹没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三百多年来,浮田农业系统实现了经济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种植方式。

对当地贫穷群体而言,浮田农业系统使其得以获得土地、维持生计。该系统还促进了当地的人口融合,改善了社区的性别平衡问题,是人类适应恶劣气候条件、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

浮田农作系统亦是一道绚烂缤纷、别具一格的美景。仲夏时节,凤眼蓝(水葫芦)在水中盛开,浅紫色的花朵,深绿色的叶子,摇曳生姿、美不胜收。

●斯里兰卡干旱地区梯级池塘—村庄系统

该系统于2017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斯里兰卡梯级池塘—村庄系统是干旱地区一系列相连的池塘组成的微型集水区,可以储存、输送和利用短暂流经此地的溪水。这种古老、独特的传统农业系统在斯里兰卡干旱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历经近两千年的演变,可为当地提供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动物用水和生态用水。

该系统是当地的首要农业系统,兼具多重优势:覆盖面广、技术独特、具有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丰富、复原力强,也能应对干旱、传染病、洪灾、飓风、外来生物入侵等自然灾害。

●克什米尔藏红花农业系统 Saffron Heritage of Kashmir

该系统于2011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据克什米尔历史记载,当地种植藏红花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时至今日,藏红花种植依然是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藏红花一年一收,是一种经济作物。

作为克什米尔地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藏红花不仅具备药用价值,还是当地著名的美食调料,且与克什米尔其他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在社会组织领域,克什米尔妇女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守护并传承着藏红花及其种植技艺。

目前,藏红花种植业面临着可持续和生计安全的严峻挑战,亟需采用切合实际的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生产力下降及市场波动等问题。

●阿尔及利亚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0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阿尔及利亚沙漠区,气候异常炎热、干旱。为适应这种极端环境,自15世纪起,当地农民就巧妙利用沙丘及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成功找到了保护利用地下水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当地居民创造了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种植作物、饲养牲畜。

在这种传统的绿洲农业系统中,当地农民利用沙漠风学知识,在沙丘中间深挖种植坑,直至地下水层的顶端,在坑里种植枣椰树。还在枣椰树周围,种植蔬菜、谷类、果树等,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层结构。该结构共分三层,其间多种作物混合种植,实现了土壤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区域分布着9500余处绿洲农业系统,每处面积不超过0.5公顷,共同构成当地的沙漠景观。正是这些绿色昂扬、充满生机的“沙漠岛屿”,为各种植物、昆虫和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维持了该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索夫(Souf)地区成为了一块独特之地。

●埃及锡瓦绿洲椰枣种植系统

该系统于2016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锡瓦绿洲是当地农民适应干旱气候的农耕智慧体现。该系统所在地极为干旱,当地人有效利用绿洲的稀缺水源,种植粮食作物、饲养牲畜,保护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锡瓦绿洲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农耕区,是特色枣椰树品种和其他作物品种的种质资源库,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在锡瓦绿洲,当地农民以种植枣椰树为主,中间穿插种植其他作物如橄榄树、苜蓿草,以满足生活需要。科学用水使得水资源得以存续。锡瓦绿洲的独特性还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锡瓦人是柏柏尔人(Berber)的后裔,传承了柏柏尔人的大部分语言和文化遗产。

当前,锡瓦绿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生物多样性、文化认同等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在采取系列应对措施,包括使用可持续的农业耕作方式、提高灌溉技术、保护绿洲内部及其周围的野生动植物,以及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绿洲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11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气候极度干旱,水源极度缺乏。尽管如此,当地居民成功开创了适应该气候环境的山脉绿洲农业系统,除满足食物需求外,还能从中获得各类生存所需的物资。该区域远离城市,当地居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保持、传承着自身文化特质。

该系统利用作物轮作与农林复合技术,将蔬菜、谷物和水果种植与畜牧相融合。整个系统十分注重水资源管理。当地居民建立起水压系统,借助重力作用将地下含水层的水源经管道流出。

扎根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依托于乡村社会组织模式,该绿洲农业系统得到维护并代代相传。几个世纪以来,该系统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建筑技艺,得到当地人民的大力维护与传承。阿特拉斯山脉东部的寒冷绿洲已形成一道独特的地理景观。当地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呵护着绿洲内的土壤和水源,是阿特拉斯山脉绿洲的坚定守护者。

●摩洛哥苏阿布—曼苏尔地区阿甘树农林牧复合系统

该系统于201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该遗产为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苏阿布—曼苏尔地区(Ait Souab—Ait Mansour),系统内的阿甘果(Argan)种植历史已有数百年。在该系统中,当地农民用石块砌成梯田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对环境干旱、水源匮乏、土壤贫瘠等恶劣条件耐受度很高。当地农民还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物种和放牧方式,依靠多种传统水资源管理方法维持系统可持续性,例如,在岩石上挖蓄水池来收集雨水(Matifiya)。

原住民柏柏尔人(Berbers或Amazigh)与其他阿拉伯族人一道培育了独特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共享传统知识和技艺。尽管种植阿甘树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该复合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必须品和原材料,如谷物、柴火、肉类和羊毛。

●突尼斯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05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加法萨绿洲是突尼斯干旱地区的一片“绿宝地”。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当地人民的古老智慧,使得这片区域的作物得以葱郁生长。这些植被及地貌历经几个世纪的变迁,最终在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法萨绿洲的生产系统以水源利用为本,打造出了多层次的农业系统。该农业系统共分为三层,底层种植谷物与蔬菜;中间一层种植橄榄树、杏树等,包括一些本地特有品种;最上层种植枣椰树,可为中、下层遮荫。

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形成多个社群,一直生活在加法萨绿洲,培育出了独特的文化、水土和农业适应性管理模式。如今,绿洲仍是当地人民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收入来源。

●突尼斯德杰巴奥利亚山地农林复合系统

该系统于2020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德杰巴奥利亚(Djebba El Olia)山地农林复合系统又被誉为“空中花园”,坐落于Gorrâa高山之上,构成独具一格的农林系统。当地居民在海拔600米的山坡上,或利用自然地理构造,或是用石块建造梯田,进行农业生产,将山地景观的劣势化为优势。

德杰巴奥利亚(Djebba El Olia)空中花园有着高效的灌溉系统,能为人们供应多种食物。基于农林复合经营和生态农业实践,该种养系统以无花果树种植为主,以粗放型畜牧业为辅,兼具多样化与适应性。

当地农民善于将农作物种植与其它动植物种群实现互融共生,也知晓如何加工、保存食物。这些悠久传统正是该系统的魅力所在。根植土地,身泊半山,这片迷你绿洲是当地人们智慧与才能的最佳见证。

●突尼斯加尔梅尔泻湖沙地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20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Ramli,词源学意为“沙土之上”,指在沙土上种植农作物的农耕活动。17世纪,移居的安达卢西亚人(Andalusian)为应对耕地和淡水短缺,建造了这些独特的农园。

该系统独特的被动式灌溉系统巧妙地利用了潮汐涨落,保证浮在海水表面的雨水能全年浇灌作物根部。

当地农民知识经验极为丰富,能精确添加沙土、有机物质,使得咸水湖中的耕地保持在适当高度,既保障根系淡水供应,又使其不受咸水影响,以此维持耕地运作。

●肯尼亚马赛草原游牧系统

该系统于200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肯尼亚南部地区,马赛人历经数百年创造了独特的肯尼亚草原游牧系统。尽管水源匮乏、草地有限,但马赛人还是成功地适应了此种生态环境,该游牧系统不仅能满足日常所需,还能与周边大城市协同发展。该系统与当地野生动植物之间并非竞争对立,而是紧密联系、协调发展。

该系统将动物(水牛、山羊、绵羊等地方品种)和农作物(玉米、大豆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马赛人社群组织化程度高,在放牧研究、水源管理、牲畜迁徙等环节各有分工,并依据气候特征、动物习性,不断学习、积累自然知识,服务游牧业。

由于马赛人对土地的精心管理,游牧系统景观得以在脆弱的环境中诞生、延续,代代相传。马赛游牧系统注重保护野生动物,秉承可持续发展观。当地丰富的自然知识应该得到传承,这一方壮阔美丽的景观应被永久珍护。

●坦桑尼亚马赛草原游牧系统

该系统于200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坦桑尼亚北部,马赛人的游牧系统已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尽管水资源和牧场都很稀缺,马赛人还是不断调整系统,使之完美适应了地区条件,满足了自己生活所需,并与附近的城市协同发展。马赛草原游牧系统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两者关系紧密、协同发展,而非竞争对立。

马赛游牧系统中包含水牛、山羊、绵羊等本土动物种类,以及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该系统组织性强,当地居民社群在牧场研究、水资源管理、牲畜活动等领域各有分工。此外,马赛人的宇宙观、宗教和文化扎根于马赛的环境中,因此其发展依赖于游牧系统的保护及可持续性。

多年来,在此种脆弱的环境之下,有赖于当地人民对土地的管理,马赛本地人塑造并维持了瑰丽壮阔的自然景观。马赛游牧系统中蕴含着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对于野生生物的尊重,应当受到保护:保留其丰富的自然知识,同时也维持它别样的壮丽景观。

●坦桑尼亚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

该系统于2008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位于坦桑尼亚北部高地,当地农民生产结构丰富多样,通过高效收集太阳能及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该系统对空间的利用也十分高效,省时省地,满足了当地居民对于食物、饲料、燃料、木材、有机物和药用植物的多样化需求。

该遗产系统中,除了农作物和树木品种丰富、类型多样,还饲养着动物牲畜,与环境和谐共生、紧密融合。该系统不仅能保持土壤肥力,还能调用乞力马扎罗山的水流,储存在当地水塔中。

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虽然能满足坦桑尼亚北部居民的需要,但却面临着土地稀缺、人口增长及青年流失的挑战。除了养育当地居民外,该系统也是人与动植物相互协同、维持环境可持续性的典范。

●西班牙阿尼亚纳海盐生产系统

该系统于2017年被认定为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萨拉多山谷位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自治区的萨立纳小镇,距离首都约30公里。两条河流穿流其间,在山谷中央交汇。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海洋于百万年前消失无踪,只留下巨大的盐丘。

幸运的是,由于地质现象“底辟”(Diapir)的存在,加之有淡水注入盐丘,山谷的最高处涌出大量咸水温泉。盐水借助重力作用,流经蜿蜒精巧的通道,汇至井口和盐滩,最终蒸发成盐。

长久以来,该系统古老的海盐生产技术得到较好保存,虽然为维持当地居民生计,逐渐融入了新的生产技术,但那些久经检验的基本要素依然保存完整。

●西班牙拉阿哈基亚葡萄干生产系统

该系统于2017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拉阿哈基亚葡萄种植历经几个世纪,文明几经更迭,直至今日,其独特性也鲜少改变。当地山势陡峭,没有其他替代作物,麝香葡萄的种植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葡萄种植、收获、烘干和采摘多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是传统耕作方式的代表。独特的葡萄干生产文化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

保护葡萄种植系统和天然的烘干技艺,对保护当地景观至关重要,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同时也是当地居民与自然、传统文化紧密连接的写照。葡萄干是当地生态结构的组成部分。该系统曾数年衰微,现在人们已重拾热情,积极修复、保护、发展那些悠久灿烂的社会文化财富,重塑当地的精神传承。

●西班牙塞尼亚区古橄榄树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1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西班牙塞尼亚区(Territorio Sénia)是世界上古橄榄树最为集中的区域。该地区位于瓦伦西亚(the Valencian Community)、加泰罗尼亚(Catalonia)和亚拉贡(Aragon)三个自治区的交界地带,涉及27个市镇,彼此之间地理相临、历史相接、语言相通、文化相连。

约5,000株古橄榄树遍布于此,为当地增添了几分独特,也为当地乡村发展提供了众多机遇,包括“老树焕新机”(恢复遭遗弃的古橄榄树,重新投入农业生产)、增进各经济部门间合作、制取橄榄油、推进旅游业等不一而足。该地区橄榄油平均年产量超1.2万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不同农场栽培的橄榄品种各不相同,有利于提高授粉效率、丰富橄榄品种、促进生物多样性。

●西班牙瓦伦西亚市奥尔塔区传统灌溉农业系统

该系统于2019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瓦伦西亚市奥尔塔区(L’Horta de València)占地28平方公里,包括古韦尔塔(Historical Huerta)和阿尔布菲拉(Albufera)国家公园部分区域。该系统属灌溉农业系统,在图里亚(Turia)河水的灌溉下,该地人口稠密,至今保留着沿海地区的传统面貌。这种由灌溉工程和农田系统造就的景观结构由阿拉伯人始创于安达卢斯(Al—Andalus)时期,经历几个世纪而完成。

一千两百多年前,穆斯林来到这个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其喜食的动植物品种。由于这些物种适宜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故需建设灌溉系统,以适应地中海气候。最初的开放水循环模式,经过数世纪的逐步演化,使得种植水稻、蔬菜、水果成为可能。该地区传统的奥尔塔景观别具一格,水渠网络纵横交错,乡村公路穿梭而过,传统郊舍农屋散落其间。

奥尔塔灌溉系统从伊斯兰时期投入使用,滋养了6,000多个家庭农场,包括10个渔业养殖场,为当地提供健康的农产品。本系统历史悠久,是人类主动适应气候环境的生动写照,也被认为是应对现代问题的潜在可持续解决方案

(未完待续)

2022-07-18 (二)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250125.html 1 3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