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底,第一批瓯江幼鼋在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里陆续孵化出壳。时隔一年,这86只憨态可掬的“小国宝”也长大了。
在饲养室内,工作人员为去年出生的幼鼋进行称重,不同的幼鼋个头相差较大,体重在500多克到800克不等。称完重后,工作人员开始为它们喂养石斑鱼和小鲤鱼。
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站长叶承义介绍,除了去年出生的86只幼鼋,增殖放流站内今年又成功孵化出两只幼鼋。随着幼鼋体重、数量的增加,它们每天需要进食大量石斑鱼和小鲤鱼。为此,该站从5月起投入十个孵化池,自主孵化石斑鱼和小鲤鱼。目前,每个池子约有6万尾鱼苗,可以基本保障幼鼋进食所需要的用量。
“幼鼋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一般喂养小的石斑鱼,等个头大了,就能换成经济效益更高的小鲤鱼。现在86只幼鼋每天需要投喂1200克左右的小鲤鱼,接下来还会根据它们的体重比例逐渐增加喂食量。”叶承义表示。
从幼鼋顺利孵化到健康成长,这背后离不开我县对鼋保护的重视。这些年,我县积极与国家和省水产研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鼋的人工驯养工作,并建设了巨浦乡滩坑增殖放流站等3个保护栖息地,为鼋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优良环境。
“这批鼋我们按照仿野生天然的方式去饲养它们,计划养到3年,个体体重达到5斤以上,能独立地生存后,再尝试放归自然。”浙江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干部王连荣表示,接下来还将在鼋省级保护区内寻找3个适宜的点位铺设孵化场,为野生个体鼋提供孵化场所。
余自强 舒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