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柔妤 章晨阳
一大早,在季宅乡校的养蜂基地里,省科技特派员陈忠法身着白色防蜂服,脚上的运动鞋沾满了泥土。这位来自城市的专家,一边为学生们讲解养蜂知识,一边打开蜂箱向学生们展示蜂箱内部结构,没有一点架子。为进一步推广养蜂产业,陈忠法联合季宅乡校,在校园内打造蜂文化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与蜂相关的生活实践课程。
“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季宅的养蜂产业,还能从小开始学习养蜂技艺,弘扬蜜蜂文化,推动甜蜜事业的发展。”作为浙江万里学院的教授,陈忠法认为,甜蜜事业是一生的事业,必须好好推广。
别看如今季宅乡“甜蜜事业”如火如荼,但在2017年之前,季宅乡农户有零星养殖土蜂,大多数农民不懂养蜂技术,做不好日常管理,逃蜂现象时常发生,也造成了季宅乡的养蜂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高。2017年4月,陈忠法从祯埠改派到季宅担任科技特派员后,大力扶持过季宅乡的肉牛、肉兔、生猪、鲈鱼等养殖产业。他发现,季宅乡虽地处偏僻,条件落后,但当地山高林密,鸟语花香,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野桂花、伍倍子等野生蜜源植物较为丰富。考虑到村里大部分是老年人,并不具备高强度的劳作能力,他认为在此处发展养蜂业是最佳的选择。
“我们叫养蜂业为‘甜蜜事业’,也叫‘空中畜牧业’。”陈忠法说,养蜂业是一种生态农业,它不占用耕地,没有污染,还能为农作物、果树授粉,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生态。相对于其他项目,养蜂业投资较少,风险也小,效益较好,是一项非常适合扶贫致富的项目。
为推进发展季宅乡养蜂产业,陈忠法在季宅乡组织开展养蜂农技培训班,培训农民650多人次。随着养蜂技术的不断提升,季宅乡先后成立了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季宅蜜蜂之家”,合作社定期开会交流养蜂技术,对蜂产品进行陈列展示、联合销售。陈忠法提出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正式成型,带动全乡150多户农户养殖中蜂2200多箱,每年可为蜂农带来经济效益约150万元。
陈友旺是青田县圣鸽家庭农场负责人,在他的养蜂产业发展中离不开陈忠法的帮助,他说:“陈教授来到季宅乡后,大力支持我们养蜂产业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成熟的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支持。他每个月都多次往返宁波和青田之间,我们称他为‘全科医生’,一有事就找他。”
2019年,在陈忠法的推动下,浙江万里学院党支部同季宅乡携手开展“校地合作”,浙江万里学院发挥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为季宅乡开展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训。
从2005年到2023年,18年来,陈忠法帮扶青田山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累计培训农民2600多人次、重点服务企业30多家、带动600多农户和养殖企业增收7100多万元,是农民心中的“致富特派员”。近日,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杭州召开,陈忠法被评为全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做好我们的‘甜蜜事业’,建设蜂蜜加工厂,建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发展蜂文旅融合,做好科技下乡、人才下沉,做好三农工作,把这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忠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