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中学九年级 杨嘉铭
“我们那时候可比你现在苦多了。”父亲的一句话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从小,我们家是没有汽车的,一台老式电瓶车载过盛夏也载过秋冬。难的是在冬天啊,总是刺骨的寒风直面扑来,以此往复,我耳朵冻得厉害。一次,我把心中的怨气发在了父亲身上,父亲很快就笑了,我这才注意到他的耳朵同样长冻疮了,我立马停止了发言,父亲云淡风轻地说:“我们那时候可比你现在苦多了。”
父亲曾零星地对我说过,他七岁就去砍柴、学着做饭,甚至穿上一件体面的衣服都是种奢侈,可他还要读书啊,他就一早跑到林子里读,就他自己,那时候他沾沾自喜,他觉得学习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可一个山里长大的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太难了,他终究还是放弃了高中课程,进入了社会,那时候除了自己的生命,钱便是他最重要的东西。
他去温州打工,从早干到日落的生活,白天还得接受陌生的温州话。五年,不长不短的五年,却有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他的脸上、手上已晒得黝黑。我曾问父亲他是怎么走过来的,他说他是跑来的,刚开始他穷得叮当响,他日渐加重的好胜心告诉他,不能给青田人丢了脸面。最后他赚够了钱,回青田开始做起了自己的买卖,他一边找地,一边找货,期间他见过了行行色色的人,自然会经历亏本,可他还要加倍地干,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小家。
一个小店,父亲艰难做了整整二三十年,从黑发做到发白,明明买辆车是可以的,却始终舍不得。去年,一看大儿子需要车,他二话不说东拼西凑也齐了。看着新车,他又笑了,笑得和孩子似的,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好像没见过似的。我第一次仔细打量我的父亲,人不高还有些微胖,一头短发在阳日下显得发白、稀疏,一身灰色打扮,里面露着条白格衬衫,显得格外朴素和亲切。我不禁看了看自己的打扮,心生愧意,
父亲无意间瞥见我的神情,好像猜到什么,不顾形象地大笑了起来,他打趣道:“我都忘了这么重要的场合,不应该还穿得那么随意。你知道吗?我这身打扮在10年前还是潮流呢。”
一个小店,父亲老实做了二三十年,我深刻的记得,有一次一位只觉陌生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进来,父亲匆忙放下了手头的活儿,扶着奶奶便絮上了,竟谈了很久。老人一个劲地说我只是看看,我只是看看,爸爸微笑着便把一枕头塞给了老人细弱又苍白的手上。事后父亲知道了我的不解,他皱了皱眉头,似想起了什么而看向了远方,却还笑着说:“我虽然不认识她,但当我了解到她的两个孩子,我觉得没有活比这更重要的了。她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一个呆在外国还在不停地打拼;另一位在外县摸爬滚打。他们也是侨乡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我很同情也很自豪自己是侨乡人,我们都是拼出来的呀……”
是的,这就是我父亲的路,我回想着这条路,那是一条可以象征侨乡人的路:一条艰难又朴实的路,一条有情感依托的路,一条为小家为大家的路。我慢慢觉得这条路与我有了关系,我也慢慢觉得自己也要是这条路的人,以至于我有了新的变化: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是长远的成功就放弃,不因于淤泥而忘记本性。
是啊,他们那时候可比我们现在苦多了,一代代的侨乡同胞们走出大山去,为我们铺好了长长的路,让我们未来的诗篇不会如此褶皱,父亲的故事让我明白,心为侨,自不离缘;做侨事,自可远行,我们依然要把路铺得更长,也一定要作为一名新时代侨中人去传承这一份侨乡精神。指导老师:周 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