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刊

郑潘韬:回到家乡 做70余户村民的“娘家人”

“这是我们2018年建成的革命老区纪念室,这边是即将投入使用的红军书屋,这些以前都是村民的农房……”走在祯旺乡吴畲村的街头巷尾,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潘韬对于村内每一处场地的“前世今生”都如数家珍。2023年,郑潘韬来到吴畲村开展驻村工作。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搬回了村里,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踏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

“其实,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很多村民不是很服气,觉得我太年轻了,他们不相信一个‘孙辈’有能力带领他们把村子建设好。”面临众多质疑声,郑潘韬始终坚定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坚信只要实干,就会有成效。

“你家有几口人?耕地面积有多少?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房子安不安全,村里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地方?”此后的每一天,郑潘韬白天进村入户,与乡亲们面对面交流沟通,详细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广泛征求对村里发展的好思路、好办法。晚上总结梳理,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村里的发展规划,理思路明方向。

“目前,我们村里一共有常住人口126人,70余户。”他的驻村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和村民们反映的难事、急事。

“每次看到郑书记,他身上衣服都是湿的。”吴畲村村民潘彩娇回忆道,郑潘韬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与乡亲们拉家常、交流谈心,村民家里有农活需要帮忙的,他也二话不说俯身就干。村民们也逐渐认可了他的能力,终于意识到,小娃娃长大了,可以给大家谋福利、为村庄谋发展了。

吴畲村是我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近年来,祯旺乡针对吴畲深厚的红色资源,先后修建了吴畲革命纪念馆、红军书屋等10余个红色文化项目。同时,引导乡贤回归投资,建成民宿综合体等旅游项目,现在的吴畲已然成为市域范围内乡村旅游的明星村。但是由于吴畲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山脚到山顶的路弯多狭窄,会车困难,旅游大巴难以直达村中,既影响了村民出行,也制约着吴畲的旅游发展。

为了让村里交通顺起来,村内资源活起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吴畲人,郑潘韬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认真听取群众诉求,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道路拓宽项目的政策处理工作。

“潘韬这个小伙子,干事很认真,是他一家一家去走访,道路拓宽项目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定下来。”吴畲村党支部副书记金帮华表示,目前,吴畲村累计接纳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80万元。道路扩建完成后,村子会迎来更多的游客,村民们的收入会更高。

“我认为年轻党员,就是要多干活、多承担,才能获得经验和进步。”这是郑潘韬一直所坚信的,也是他在任职期间尽力在做的。对于吴畲的发展,他计划着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业态,打造红色吴畲“沉浸式村落”文旅项目,引入专业团队,结合革命故事创作特色场景式剧本杀,通过多元新潮的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点亮红色故事,焕发村庄新生。

陈柔妤 王晓蕾 杨晨曦

2024-07-08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470011.html 1 3 郑潘韬:回到家乡 做70余户村民的“娘家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