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一版要闻

以侨架桥筑“巢”引才 实现人才与家乡“双向奔赴”

□ 记者 叶春笼 章晨阳

日前,青田县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启动了面向华侨新生代的“以侨架桥筑‘巢’引才”实习计划,招募20余名青田华侨新生代回到青田10多家企事业单位上岗锻炼,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实现人才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老家在仁庄镇的华侨新生代蔡安海在英国就读医学专业2年,这是他第一次回到家乡参加实习计划,选择在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习。蔡安海说,从海外两年的理论学习,到初次回国参加社会实践,这让他感触颇深,也希望有机会把海外好的医学资源带回来,结合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最终能回到祖国当一名医生。

来自西班牙的青田华侨新生代林俊豪是一名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热衷计算机、软件工具等领域,而且也精通西班牙语。这次他选择到青田县谷梵科技有限公司实习锻炼,担任AIGC工程师助理的岗位,尝试从学习基础的云计算GPU知识逐渐过渡到AI相关的实践内容。林俊豪表示,这次回到家乡参与实习计划,一方面是希望能有一次锻炼的机会,把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今后有更多的机会为家乡献策献力。

除此之外,我县也为华侨新生代提供前往杭州、上海等资源更为丰富的一线城市实习锻炼的机会,旅居葡萄牙的华裔新生代徐颖怡前往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深入了解国内建筑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此次实习计划为期1个月,招募了来自近10个国家20余名青田华侨新生代,这些人大多都是海外高等院校的高材生,分别参与到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谷梵科技有限公司、芝田人才科技公司、县金融发展中心、县少年宫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锻炼。

“不论是项目,还是人才,华侨资源就是我们青田最大的优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侨办主任叶永军说,启动面向华侨新生代的实习计划,就是要让他们提早回国感受国内的就业环境,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国内,品味家乡变迁,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形成华侨新生代自己的“朋友圈”;在国外,化身“中外文化交流小大使”,对世界讲好青田故事,积极为家乡青田代言。

除了针对华侨新生代人才的培养计划,近年来,青田依托侨智侨力,全面建强“三支队伍”建设,一方面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和新侨培育培根工程,相继出台《关于促进青田华侨回乡兴业安居的若干意见》等10多项惠侨政策,为华侨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实施特色人才培育工程,培育、搭建以世界红酒中心、青田职业技术学校等为核心的育才基地,累计培训咖啡师、品酒师等技能人才3万人次。此外,大力发展进口贸易、红酒等特色产业,组织开展“越洋出海、双招双引”经贸合作洽谈等系列活动,累计签订境外意向投资项目93个,总投资超200亿元。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杜伟玲表示,下一步,我县将持续做好华侨新生代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工作,全面做好“三支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侨”文章,进一步激发华侨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借力“实习实训”将引才“端口前移”。同时,以开放的思维引才聚才,创造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华侨人才“牵线”到国内前沿城市实习锻炼,给予更宽更广的人才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侨文化聚才、用才、留才作用,打好“侨”牌,做好侨智引进,打造华侨人才新高地。

2024-08-07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478474.html 1 3 以侨架桥筑“巢”引才 实现人才与家乡“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