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清岚 尹 力
插枪、扫码、拔枪、自动支付……不用一个小时,一辆新能源车就能在青田实现“满电出发”,这种极速充电体验,引来不少新能源车主点赞。
近年来,青田全方位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和电瓶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智慧、便捷、安全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为绿色出行“赋能续航”。
11时03分,江南大道地下停车场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迎来了繁忙时刻,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有序驶入,原本空旷无物的停车位瞬间变得满满当当。该充电站的使用群体主要为长年奔波在马路上的出租车司机及周边住户、酒店旅客等,在每天11:00至13:00的用电低谷时段,这里总会迎来大批前来充电的车辆。
“现在一天有两回充电优惠,我一般都会卡着点,在11点左右跑到这边来充电,来晚了就没位置了。”出租车司机朱师傅说。
“在家里充的话一般要5、6个小时充满,这里40分钟就可以了,满足了我随时用车的需求,非常方便。”在不远处刚为车辆插上电的市民叶桂丽也向记者表示,这里的快充充电桩缓解了她在紧急用车时面临的充电焦虑。
同时,针对电价昂贵、移车仓促等问题,青田还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逐步构建起了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的充电网络,为市民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绿色出行体验。
“在电价方面,目前我们各个新能源充电桩站点的电价最低都能达到0.5元/度,同时我们也根据政策要求,设置了充电时长内免费停车,以及充电完成后两小时内免费停放的规则,所以目前的话我们整体充电站的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青田数云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人员叶韵表示。
此外,记者还前往了高湾、泥湾等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对现场车辆充电情况进行了解。在高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现场工作人员边清扫场地边向记者反馈,由于此站点处于县域交通枢纽处和核心区,单日出入充电桩站点的车流量相当高,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工作人员还在站点内专门设置了休息区,供往来市民在充电之余驻足停留,受到了广泛点赞和好评。
一个个小小的充电桩,关乎便捷出行,也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温度。今年以来,青田已增设7处新能源充电站,建设公共充电桩150个,年增长量为2023年度的245.9%,预计年底将实现全县3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新能源汽车的低碳转型描摹了绿色交通的发展开端,然而,另一个与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议题也悄然浮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电瓶车以其轻便灵活、经济实惠的特点,成为了许多市民短途出行的首选。然而,充电设施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却成为了制约电瓶车进一步普及和应用的瓶颈。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我县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在百川润嘉小区门口,一排崭新的电瓶车充电桩整齐排列,不少电瓶车停在此处充电,车主们只需轻轻插上充电枪,扫描二维码,便能轻松开始为爱车充电。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电瓶车充电桩点位上方还安置了一方长达二十余米的光伏面板,在实现太阳能向电能绿色转化的同时,构建了能源利用的闭环体系,让电价再下了一个台阶。
“百川润嘉小区点位是青田首个光伏充电桩点位,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以及附近的商户主体,在这里的小程序下单后,每度电的价格仅0.558元/度,充满一次有时候还不到1块钱,极大降低了市民朋友的出行成本。”青田数云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陈昆说,目前全县一共建设了53个电瓶车充电桩点位,主要分布于鹤城、瓯南和油竹三个街道,“后续我们会逐步提高电瓶车充电桩在整个县域的分布率和辐射面,让偏远乡镇和村庄的群众也能实现绿色出行。”
好政策,催生低碳行,营造浓氛围。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地,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并选择新能源车辆作为出行工具,一股浓郁的绿色出行新风尚滚滚而来。未来,我县将持续优化充电桩基础设施布局,缓解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和“里程焦虑”,确保充电设施覆盖面更广、出行成本更低、服务更便捷,为市民的绿色出行“赋能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