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季慧芷) 近日,北山镇湖中村的150亩温郁金迎来采收季,金黄块根破土而出,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石柱峡花果山水果种植基地,采收工人吴邦忠正忙着翻土、采挖,带着须根的姜黄茎破土而出,抖落泥土后露出鲜亮色泽,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我们两个人从3月中旬开始采收,每天可采收1000余斤,预计还有一周就可以全部采收完了。”吴邦忠夫妻俩配合默契,一个挖、一个收,并且翻土时要尽量不挖断须根,姜黄带须根,加工时不容易腐烂。
温郁金为“一株三用”的药用植物,不同部位药效各异,通过对其块根、主根茎、侧根茎的差异化加工,分别制作成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种独立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林海波用10余年时间将荒山种植成了一片四季皆可摘的生态果园。但是如何提高土地附加值,成为了一道新的难题。去年,省中药材团队科技特派员陶正明实地踏勘了解后,给出了破题之法,可以利用桃树、梨树等果树的林下空间套种温郁金。
“去年种植的150亩,不仅覆盖了裸露土壤,有效抑制杂草生长,节省人工费,其矮生植株特性更与果树形成空间互补。”林海波算起一笔经济账,温郁金亩产可达2000-3000斤鲜货,按照当前市值4.5元/斤计算,亩产值超万元。
这种林下种植模式利用空间与时间差,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所采收的药材可销往温州等地,成功实现了“一地双收”,让药材变“药财”。
“目前我还试种了黄精、芍药这两个品种,继续探索如何提升土地附加值。”谈及发展规划,林海波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扩种温郁金至500亩,让土地生金,让生态增值,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