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项沁豪) 日前,县人民法院船寮法庭法官走出法庭,走进乡村,将司法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以实际行动守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当日,公开审理的是四起劳务纠纷案,这些案件背后,是农民工们焦急等待的血汗钱。庭审现场,气氛紧张而凝重。原告张师傅情绪激动,他紧紧攥着那本泛黄的工数记录本。“法官,我给包工头打工干活是真的,他就必须给我们发工资啊!我们打工人是靠这些钱养家糊口的!”张师傅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
面对张师傅的质问,被告包工头也一脸无奈地解释道:“我也不是不想给他们工钱,是因为业主一直拖欠我工程款。”主审法官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庭审,更是一次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契机。他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当场向双方释明“工程款与工资分离支付”的法律规定,阐释法律的界限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我知道业主没有把相应的工程款给你,你也不容易,但是工人们是你雇佣的,于法于情于理你也应该先把他们的工资付清。”法官耐心地对被告进行释法明理,让被告明白,即使面临资金困难,也不能成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理由。
庭审结束后,由村党支部书记、镇调解员、共享法庭庭务主任、法官组成的“护薪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在洪岙村共享法庭暨船寮法庭巡回调解点展开了调解工作。他们从法、理、情三个方面入手,向各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凭借着对村民情况的熟悉,用乡音乡情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镇调解员则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为双方分析利弊;共享法庭庭务主任利用专业知识,提供法律建议。在“护薪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番耐心细致地调解,四起纠纷终于当场达成协议,并同步签发了司法确认书。
此次司法护薪进乡村活动,是县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人民法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通过巡回审判、现场调解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力量。司法护薪,不仅守护了劳动者的“钱袋子”,更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县人民法院将继续以法治之力,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安心工作,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