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宁
立夏时节,家乡的木油桐花又开了。
开得与往年一样,一小朵一小朵的,拥在一起,形成了花球,一个球一个球的缀在绿叶丛中,雪白雪白的疑似冬雪,积压在大树的枝头上。
而这样高高大大的木油桐树,在毛桐坑两旁山坡上,隔个十多米,就有一株,蔚然成了林。走进坑里,在木油桐树林的华盖底下已积起了一层厚厚的落花,白白的铺满了一地。
抬头往树顶上乍一看,枝头上的桐花静静的,但一朵又一朵地正在悄悄飘落,也没觉得有山风吹来呀,可这飘落的花朵,犹如漫天飞舞的雪花,让人恍恍惚惚,怀疑自己遇上了下雪天……
家乡的毛桐坑,就是有这么美!
它藏在太鹤山后,蜿蜿蜒蜒有近千米,坑底流淌着一条清亮的山涧。早些年,爸爸妈妈常带着我们一家子,在这坑涧旁游玩,跟当地的人一样,叫这条坑为“毛桐坑”。
可是时间长了,慢慢发觉这名称叫错了。因为,这坑两旁山坡上并没有生长“毛桐”,也没生长“梧桐”,而生长的是“油桐”和“木油桐”。这四种桐树,它们开花的花期、花型和结的果型都有所不同。前两种只开花,供观赏不结果;而后两种开花结果,“油桐”早一个月开花,结圆型果,“木油桐”后一个月开花,结八角型果。虽是这样,但我们仍然不愿改口,还是将这条坑习惯性地叫“毛桐坑”。
那时候,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们说,从油桐和木油桐树上采摘下来的籽(果),浑身都是宝。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出的桐油,属于工业用植物油,具有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点。桐油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广泛用于建筑、油漆、印刷(油墨)、农用机械、电子工业等方面。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等到坑里的油桐籽一成熟,村民们就拿着长长的竹竿,爬上树,热热闹闹地采摘起油桐籽,兴高采烈地将一篓篓的油籽送去收购。
可是,也不知是从几时开始,村民们见到油桐籽成熟了,也不去搭理它,更是不去采摘它了……这样也好,由着这些油桐、木油桐在坑的两旁自由地生长,整条毛桐坑的景致也是愈加的生态优美。不仅如此,坑的上游,原来建有自来水厂的拦水坝,现在也处于闲置备用状态;坑旁的一条马路现在也浇上了水泥路,路旁建了个“若水亭”;毛桐坑通往仁塘湾村的一条山岭,现在也已改建成一条“游步道”,并在道旁建有“新凉亭”。
如今爸爸妈妈都已不在世了,而我故地重游,再次来到毛桐坑,正遇上木油桐花开时节,此时的我,脑海里正涌起往年与爸爸妈妈一起在这里游玩时的情景,心里禁不住颤颤地叫一声爸爸妈妈,眼前的景色与原先不同,已是又新又美了,愿你们此时能与我一道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