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素兰
新书《心的面貌》第二次共读如期举行。有两位学伴因有事在外,但依然在线上与我们一起共读。尤其是张学伴,她从外地驾车回来,途中将车停在服务区,在手机上与我们一起共读,真是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内在的“部分”,爱、希望、理智、愤怒、悲伤、懦弱等,作者萨提亚称这些不同的“部分”为“心的面貌”。无论你是否认识他们,他们都真实的存在于那里。这里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你重要的内在资源与能力,若能让各部分得以和谐,你就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感。我们只有接纳了自己的内在世界,才能够真正去接纳别人,并由此与他人联结,获得和谐的人生。反之,如果我们忙于判断、批评是非对错,便再无精力去认识自我或欣赏他人了。
萨提亚在《别有洞见》章节里告诉我们一个观点,固守我们熟知的一切,能够给予我们安全感,而面向未知的探索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机会新的可能。这让我想起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探索新的机会,最关键的一步是允许自己冒险踏入未知的世界,但如果徒有幻想而没有行动,终究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当然,探索新机会,并不意味着必须抛弃过去的一切,可以视为是一种定期的整理,把适宜的留下,将不合时宜的舍弃,并加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同我们走进婚姻,你不需要完全抛弃原来的亲朋,但为了建立和谐的新关系,势必要做出某种程度的调适。
我留意到“适宜”和“时宜”以及“调适”,很欣赏钦佩萨提亚用词的精准。
我们可以把内心的部分根据表象不同分为积极性的和否定性的。但每一个否定性的部分皆有其价值,每一个积极性的部分也有潜伏着的破坏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某些表象,如同今晚的共读,为了不迟到,我没等家里的饭食,而是提早出来在外面吃了馄饨匆忙赶往现场。是有个声音说:迟到是不好的。我把守时延申理解为对对方的尊重,对赴约的重视。但如果一味地把这个作为一个批判的标准,就有可能影响到人际的关系。
有学伴分享到“喜欢表达”。喜欢表达的人能随时导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想法,能让别人了解他的真实状态,很多时候都积极性满满。但如果“过于表达”或者没有很好地顾及别人感受不合时宜的“喜欢表达”,也往往会导致遭人嫌,让人不舒服。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旅行,一个旅友总是与人讲莫言的成就,每到一个地方总要讲他所了解的人文历史。最后导致大家都绕着他远离他,那些小年轻总是嘀咕着“来了来了,又开始讲故事了”。仿佛有个声音说:就算你比别人懂的多,也没必要总是叨叨呀!很多时候人们可能更喜欢自己静静的去看去感受,而不是总听你说。
如果善于表达自己又能顾及别人的感受,那才是智慧,才是真正的平衡。
想起有人说,所谓情商高就是多替别人想多顾及别人的感受。多替别人想的人,相处起来真的会让人很舒服。这样的人往往人缘特别好,我也很喜欢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然后有个声音说“让别人舒服,或许往往会委屈了自己”。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在圈子里每个人都说她是好人,朋友也都很喜欢跟她呆在一起。但年过半百的她,似乎境遇也不怎么好,无论经济还是家庭婚姻都不怎么如意。
我们内心的各种面貌属于人的天性,也是人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风雨飘摇,都是人生的律动。如果把我们内在的每个面貌比作一件艺术品,那有各个面貌组成的整体的你就是一件动态的艺术品。平衡、再平衡就是你一生的工作。从另一个层次而言,这“许多面貌”是我们应付人生各种境遇的丰富资源,也都是一把“双刃剑”。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爱惜我们的各个部分,帮助它们成长、和谐,是我们永无止境的成长之路,正待我们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