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的文化IP,除了石雕、华侨、稻鱼共生,还有什么需足够重视?我认为是名人文化IP,理由有三:一是资源丰富。二是独一特性。三是潜力巨大。青田名人文化尚未完全开发,文化红利并未完全释放,名人文化IP的打造虽任重道远却是妥妥的“潜力股”。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深挖青田名人文化,以一个人带火一座城,以名人文化展现千年青田的有趣灵魂。建议如下:
一是广而告之+润物无声,让IP宣传更具影响。建议由宣传部门统领,编制青田名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以说故事的方式开展青田名人外宣活动,谋划《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之类的文学影视作品,提升青田名人在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筑是无言的宣传,在县城或主体公园建设综合性青田历史名人馆,打造文化新地标。对各乡镇(街道)的名人故居和遗迹开展普查修缮重建,让故居遗迹讲好名人故事。将名人文化纳入学校地方课程和县里主题班次培训,让青田人对名人的生平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同时,在口袋公园、防洪堤、绿道等景观建设和地名街巷中植入名人文化元素,营造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宣传氛围。
二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让IP形象更显丰满。青田名人的IP形象,要可敬可亲、可盐可甜,既可高居庙堂,又食人间烟火。首先要和国内学术团队合作,提升学术研究层次,提炼青田名人文化独特性,寻求差异性,形成稀缺性。其次利用本地研究力量,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和故事,设计出漫画卡通形象、表情包,拍摄青田名人系列动画片、小视频,让千百年前不苟言笑的名人变得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时尚、亲切又好玩。
三是赓续传承+活化利用,让IP转化更有活力。名人文化要传承保护,更要承载古今。首先,要深入“挖”。建立青田名人库,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健全名人档案,系统梳理名人生平事迹,提炼名人精神品质。其次,要灵活“转”。将名人文化IP落地,并转化为消费,要满足主力消费群体的审美,人物形象活起来,展现手段潮起来。落到景点,如让刘基成为石门洞景区代言人,结合山水自然,打造石门洞刘基文化主题灯光秀;东源平桥温泉可结合乡贤章乃器打造文旅新项目。落到产品,如设计青田名人印章,推广国师饼、国师家宴,推出陈言四季健康包、中药膳等。落到演绎,将两项国遗刘伯温传说和青田鱼灯相结合,打造表演剧目,让游客来青田有景点可玩,有剧目可看,有故事可听,有活动参与,有氛围沉浸。再次,要扩大“圈”,如刘基文化可与文成结为城市CP,章乃器文化可与民建党派牵手共建,陈言中医药文化可与永嘉结盟共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