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生的青田,是灵动的。这份灵动流淌在山野间,也成就了青田田鱼的美名。在青田,田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缕乡愁,一份荣光。
讲到青田,难免要提到青田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县域土地资源稀缺,农用耕地更是匮乏。
如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青田的先民们有着自己的智慧。早在汉朝,把水稻和瓯江彩鲤(田鱼为瓯江彩鲤变种)养在一起,就是倔强的青田先民们与紧缺自然条件“要饭吃”的第一次“抗争”。水稻的落花成为鱼儿的食物,鱼儿成长的同时能够帮助消灭稻田中的害虫、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又为水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瓯江彩鲤在青田先民的驯化下,逐渐演化为观赏性和食用性兼具的田鱼。“稻鱼共生系统”这种相辅相成的农业生产系统,让青田人的饭碗满了起来,也让青田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2005年5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代表中国,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当时,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一个,也是亚洲首个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这份荣光,也一直激励着青田在传承和保护农遗文化的路上不断前行。2022年7月,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并作出重要指示,成就了青田的高光时刻。
青田人一直不吝啬于分享成功的果实。2023年6月,承载着青田人民深情厚谊的3000斤青田田鱼鱼苗从青田出发,一路向着祖国的西南进发,到达了与青田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的四川省古蔺县,在落地了万亩稻鱼共生示范项目的德耀镇凤凰村,全村70户养殖户纷纷前来免费领取鱼苗,青田田鱼也成为了维系青田、古蔺两地友谊的“锦鲤”。
而那些漂泊在海外的青田游子,更是对家乡的一碗田鱼干炒粉干念念不忘。这些通过传统的蒸、晒、熏等方式制作而成的田鱼干,带着满满的烟火气息。食物落到胃里,漂泊的心才真正放进了肚子里。
穿越千年而来的田鱼,带着青田一路向上发展的痕迹,却依然灵动地在岁月的长河里欢游着,就像青田人的意志,从不囿于某一方天地,永远要做那只奋力越过龙门的锦鲤。
孙云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