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叶佳霁
健身去哪儿?这是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休闲时会面临的一个问号。而我县在面对城区“寸土寸金”和市民就近健身需求所产生的矛盾时,就给出了一个满分答案——见缝插针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打造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
“好球!”“绝杀!”夜幕降临,家住谢桥小区的市民陈含彬和小伙伴们集合在太鹤湖风雨运动绿道,来了一场夏夜篮球赛。“现在打篮球方便多了,出门走几分钟就能打。”陈含彬说。
打篮球、健步走、广场舞……在太鹤湖风雨运动绿道上,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子,总能在这里找到喜欢的健身项目。57岁的羽毛球爱好者徐大爷就正和“球搭子”你来我往。“自从这里有了个羽毛球场,我每天晚上都来锻炼2小时。”徐大爷说。
在油竹街道四都港二桥旁的油竹体育公园篮球场内,一群篮球爱好者正在场上奔跑、竞技;健身器材上,居民们正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儿童活动区内,家长陪同在孩子身边,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家住附近小区的李阿姨正在带着一岁半的小孙女在旁玩耍,谈到公园建设,李阿姨笑地合不拢嘴:“这个公园真是满足了周边所有年龄段居民的需求,无论啥时候来,这里都热闹得很,孩子们可以在这交朋友,大人休闲健身也有了好去处。”
而这两处健身场所的前身都是城市“边角料”。常年漏水的高架桥下或是无人问津的闲置地,都让市民发出“健身去哪儿”的疑问?去年,我县针对这两处空间资源启动改建工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配建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在高架桥下“挤出”公共健身场所,让城区边角地“变身”多功能体育公园,给市民带来近在咫尺的运动快乐。
“我们平时跳舞都是露天跳的,如果没有好的活动场所,就没得跳。现在就不一样了,想跳就跳,我们越来越有运动健身的劲头。”广场舞爱好者蒋小红就见证了一处处健身场所的蝶变,让她们从之前的“看天跳舞”到现在的“想跳就跳”。
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体育场地1821个,其中篮球场292个,健身路径769套,健身房56个。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对县域公共健康健身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创造绿意盎然、色彩缤纷的诗意运动环境,提升广大市民的休闲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