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旭影 通讯员 王咪娜
“这么重的病,县人民医院行不行啊?”在我县,一半以上的县域户籍人口为华侨。很多急危重症患者被送到县人民医院后,首先想到的是给国外的子女打电话商量对策。
家属的迟疑,往往会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有的甚至不听急诊医生苦口婆心的提醒,仍要执意去上级医院治疗。此外,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县人民医院也曾碰到好几例途中抢救失败,或到了上级医院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器官损伤,对患者后续功能恢复造成损害的例子。
针对这种局面,该院深切地认识到,要想做到“大病小病不出县”,在侨乡群众心中树立医院“行”的认知,必须要狠下一番苦功夫。“只有切实解决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问题,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医院救治能力水平的提升,医院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吴吕伟表示。
于是,首先将持续推进基础项目建设和硬件设施提档升级作为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关键点。2019年1月,医院就如何加强急危重症诊疗救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过程中存在仪器设备欠缺、院前急救队伍不稳定、急诊急救能力薄弱等问题。
而后一个病例也坚定了医院领导班子的想法,该患者从高处坠落,但术后转至重症监护室后没过多久便被宣布死亡。院部很快就召集相关科室紧急对该患者个案进行了专题讨论:原来严重的骨盆骨折、腹盆腔内大出血是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最终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缺少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针对当时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迫切需求,加上医院已经有两位医生掌握了PCI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充分沟通交流后,大家凝聚了共识:要以急救设备的投入作为急救能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基础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21年1月,县人民医院DSA正式投入使用,不仅拓展了新业务,还极大地带动了心内科、创伤外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及骨科等科室急救能力水平的提升。县人民医院连续三年介入治疗和检查数量位居全市县级医院前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为2023年全市联合质控检查第一名。
为了提升群众对医院的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近年来,医院还积极对照急危重症设备配置标准,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门急诊改造,完成了EICU(急诊重症医学科)、ICU(重症医学科)改造、消化内镜中心等改(扩)建项目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合理配置”原则,县人民医院加大资金投入,新增ICU床位25张,全面引进3.0T磁共振、3D内窥镜系统、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等大型医疗设备,配齐满足重症救治设备使用所需的供氧和供电设施,以及呼吸支持、抢救和监护等设备,实现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在合理配置急救设备的基础上,该院重技能、精培育,双管齐下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依托省“山海”提升工程,该院统筹急诊医学科与重症医学科等专科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青峰计划》《优青计划》骨干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打通急诊、重症人员轮岗通道,通过定期开展急救演练、加强教学查房、新技术引进与应用、三基三严等业务培训,培养一批重症医学骨干人才。
同时,为提高医护人员对重大疾病的识别能力和救治水平,该院选派神经内科、血管外科等专科医生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等合作医院进修学习,采取“外出进修学习与院内学习提升同步,省级专家来院‘输血’及本院医生跟师‘造血’并举”的形式,强化急救医疗队伍建设。目前,急诊医学科能顺利开展ECMO、床边CRRT、床边超声FAST(针对创伤的超声快速评估发)评估等,技术实力已达三甲等级评审标准,重症人员救治培训率和合格率达100%,心内科入选省级重点专科。
该院还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强化大急危重症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患者救治“零等待”。依托5G智慧院前急救系统构建“院前急救—院前院内无缝衔接—院内多学科协作”一体化综合救治体系,打造“上车即入院”业务模式,通过院前和院内急救患者信息实时共享,进一步实现了院内急救功能的前移。建立健全院内重症医学专业轮训制度,构建“999”医疗应急体系、“警医联动”等全力提高急性心梗、急性脑血管意外、创伤等急危重症的急救效率,建成区域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
截至目前,县人民医院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达98.7%,胸痛中心早期再灌注比达到92%;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比同比提升11.78%;急性心肌梗死县内救治率达90%以上。胸痛、卒中、创伤等救治中心通过国家标准验收。
随着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县人民医院整体综合能力实现新突破,院区环境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业务发展稳步推进,患者和职工满意度大幅提高,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三年来,住院人次与三四级手术例次都实现了翻番,各项质量指标持续向优。通过抓“急所”顾“大场”,医院走上了良性健康的快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