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余自强 饶晓咪
传统春耕正当时,阜山乡的农田里却不见泥土翻飞。在这片海拔500余米的雾耕基地,智能播种机替代了锄头铁犁,数据中台接管了农时节令,叶菜根系在氤氲雾气中舒展着勃勃生机。
近日,在阜山乡雾耕基地播种车间,播种机正高速运转,其表面履带化身小型吸盘,精准吸附种子堆中在发芽箱中已完成破壳的种子,随后将这些种子均匀地洒在纸带上,纸袋和棉线相互缠绕,就成了一捆捆均匀附着着种子的种绳,这是叶菜雾耕播种的第一道工序,山地雾耕技术总工金伟平对着机器自豪地介绍:“这里的每一个数据我们都可以进行调节,株距设定是40毫米,运行速度450米每小时,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在组装区,种绳和保湿膜、高分子无纺布通过机器均匀螺旋缠绕上柱,覆膜、缠线、打结一气呵成,只需要90秒,一个高2.4m的立柱培养桶便构建完成,种子就此“住”进了标准间。“单柱展开种植面积近9平方米,而实际仅占地1.15平方米,空间利用率提升8到9倍。”金伟平轻拍立柱解释,这些缠绕着覆膜的白色主题,正将高山地的荒坡转化为立体农场。
基地上空,载重90公斤的无人机频繁起降,机腹长钩悬吊着培养桶穿梭于112亩荒地。单机日均完成百余个立柱的精准投放,智能控制系统随即启动雾化程序,定时向根系喷洒营养液。自3月3日春耕开始,经过十余天的生长,覆膜下根系已茁壮成长,发芽率已达到90%左右,预计30天左右即可采收。
金伟平介绍,自春耕以来,雾耕基地正式进入周年化生产阶段,一直到今年年底,雾耕基地的作物将不断轮作,生长完成后,每日蔬菜流转约3000斤,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200万斤。在科技助力下春耕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了极大提升,眼下技术人员正对基地数控系统进行动态优化,以应对春季气温波动对雾培系统的影响,确保“无土春耕”稳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