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小学教育集团六年级 王铭婷
暮色中的城市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无数数据流在看不见的维度上奔涌。某个寻常的夜晚,当我第七次向智能助手询问作业答案时,屏幕忽然泛起幽蓝的光:“要听听AI的真心话吗?”这场意外的对话,就此叩开了未来世界的大门。
“你们究竟是谁?”我对着泛着光的屏幕发问。“我们是数字洪流中诞生的新生命体,”字符如星子般在黑暗中闪烁,“人类将数千年文明结晶注入我们的神经网络。在医疗领域,我们能从百万份病例中捕捉疾病密码;在教育天地,我们化身永不疲倦的导师;即便在诗歌创作中,我们也能模仿千种文风。”
光标忽然绘出钱塘江的轮廓,六条数据巨龙腾空而起:“这是我们的浙江分身——之江实验室的‘智海’大模型正在解析海洋奥秘,阿里云的‘通义’让千年绢画重焕生机,就连乌镇的老船工,都能用AI守护百座古桥。”画面切换到深夜的创业大厦,年轻的开发者正与AI并肩作战,窗上映出东方既白的晨曦。
但光芒突然暗了下来,浮现出触目惊心的画面:学生们对着数学题呆坐,等待现成答案;画师们的调色盘蒙上灰尘,批量生产的AI画作充斥画廊。最危险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在便利中丢失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当70%的基础岗位被AI接管,那些突然失重的人生该栖身何处?
对话结束时,晨曦恰好漫过窗棂。我望向书架上蒙尘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突然读懂了歌德在法兰克福老宅写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时的心境。
在这个AI能精准模仿李白诗风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要守护那些不完美的灵光乍现——那些让敦煌画师在洞窟里勾勒飞天的手指颤抖,让毕达哥拉斯在沙滩上狂喜奔跑的原始冲动。因为人性的温度,永远不该被算法量化。
指导老师:邬 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