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兆苓
有一个成语叫举案齐眉,出处来自东汉时期的一对夫妻梁鸿与孟光,说的是:“每当梁鸿回家时,孟光总是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托得跟眉毛齐平,恭敬地送到梁鸿面前,以示对丈夫的尊敬。而梁鸿也是很有礼貌地用双手去接。”
后来就有人用举案齐眉形容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最近看了一本书《浮生六记》,方知世上还有一种夫妻叫做沈复与陈芸。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学家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有六篇,现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其中《闺房记乐》为本文的核心精华所在,讲述了沈复与陈芸从钟情、订婚、成婚、日常相处的爱情故事。
陈芸,字淑珍,是沈复舅舅的女儿,自幼丧父,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她自小聪慧,贤淑大方。沈复十三岁时随母亲回去探亲,见了陈芸所作的诗,喜爱不已,便对他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沈复的母亲也爱陈芸性子柔和,同意了沈复的请求,脱下金戒指作为订礼。
自此,沈复的一切,陈芸都会将它挂在心上。
一年冬天,沈复送亲戚至城外,回来已是深夜,他肚子饿想吃东西,但婢女给的枣脯并不合他的口味。正苦恼吃与不吃时,陈芸给他端上了清淡小菜与暖粥,沈复高兴不已,欣然举筷。
还有一次,沈复出了水痘,在古代出水痘是一件大事,弄不好,就是生离死别。陈芸得知后,便在家默默为他祈福吃斋好几年。
这些都是发生在他们订婚后,成亲前的事。
在陈芸的心里,你既倾心于我,你的事亦是我的事。
人在面对生老病死时,身边有一个人一直支撑着你,记挂你,惦念着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十八岁,在父母的主持下,沈复与陈芸正式成婚。
刚成婚时,陈芸面对沈复有些拘谨。沈复为她披一件衣服,整理一下袖子,她都会紧张不已,连连说“得罪,得罪。”沈复给她递一方巾帕之类的,她也会很尊敬地起来迎接。
沈复为此有些气恼,他认为夫妻之间的相处不应被礼节束缚,而陈芸认为这是对沈复的尊重。
沈复说尊重放心里就可以了,不必纠结这些繁文缛节。陈芸却觉的对人要表里如一,比如对父母,心里尊敬他们,面上也不能放肆,不然会让人产生误会。沈复觉的陈芸说的有道理,从此更加敬爱于她。
往后,夫妻二人之间的相处便自然、亲昵。
新婚一个月后,根据原先的计划与安排,沈复需去会稽继续完成学业。
新婚就分别,虽是“桃李争妍的时节”,沈复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觉得自己就如同失群的孤雁,情绪非常低落。
在书馆仅仅只是待了三个月,他就觉得像过了十年般漫长。
平时与陈芸虽时有书信往来,但也难解沈复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每当竹院里起风、盈窗芭蕉托起月轮的时节,”沈复对景思人,常常是梦魂颠倒。
先生感怀于他对妻子的思念,于是给他出了十道题,让他回家完成。
小别重聚后的夫妇二人更是恩爱粘腻了。
盛夏酷署,沈复与陈芸搬进沧浪亭边上的临水小轩居住。
在“我取”小轩,沈复与陈芸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行酒射覆……
有时,陈芸会虚心向沈复请教古文之意,沈复也会耐心倾听芸娘对“李杜”诗句的理解,二人还会为看到一个好笑的词互相调侃。
沈复说他与陈芸二人的相处,就如同梁鸿与孟光,举案齐眉。但在我看,沈复与陈芸的相处就如现代的每一对夫妻一样,轻松,甜密。比之梁鸿与孟光之间的那种敬爱与疏离,更让人向往与羡慕。
沈复还特意刻了两枚带有“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标识的阴阳印章,夫妻二人各执一方,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这份浪漫,世上夫妻独他们一份。
他们也会了为各自的愿望与喜好,倾尽全力去帮对方实现。
沈复受朋友邀约,去参加庙会,回来后与陈芸大肆宣染庙会盛况。陈芸很是向往,遗憾地说:“可惜我是女子,去不了庙会。”
沈复便说这有何难,穿上我的衣服,戴上我的帽子,画上眉毛,再效仿男子走路就可以了。
于是沈复瞒着家人,带上女扮男装的陈芸去逛庙会。夫妻二人自是高兴而去,尽兴而回。
试想,在男尊女卑,礼教盛行的封建社会,哪一个男子会让自己的妻子出去抛头露面,仅仅只是为了逛一次庙会。
吴江的钱先生病故,沈复需前去吊唁。去吴江必经太湖,陈芸没去过太湖,也想去见识一下,便提出以回娘家为由,中途与沈复会合,再一道同游太湖。沈复听了,也是欣然同意,帮着陈芸一道隐瞒父母。然后两人在太湖的船上,啃西瓜,赏夕阳,看星辰,与船家女喝酒,好不快活。真真神仙眷侣一对。
沈复潇洒深情,陈芸也是善解人意。
苏州有南园、北园两处好所在。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沈复很想与朋友一起边吃着热的酒菜,边坐着赏花,他觉得那一定是人间一桩美事,但是苦于周边没有酒家,不能如愿。陈芸知道了,便为沈复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就是雇个馄饨担子去。她自己则是为大伙准备了菜肴烹调,又带了砂罐可以煎茶。
看花那天,沈复与陈芸带着一群朋友来到南园,择柳而坐。他们先是烹茶饮茶,然后是暖酒热菜边吃边赏景。“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在路上,来往蜂蝶乱飞,让人不饮都要醉了。”三两朋友,喝着酒,饮着茶,吃着零食,看路边纷繁热闹,赏花赏景赏春光,这样的景象真是让人无限向往。
沈复与陈芸年龄相当,志趣相投。他们谈诗论赋,养菊插花,制作盆景,饮酒烹茶,真真伉俪情深,琴瑟和鸣,世上再也找不出比他们更登对的夫妻了。
然而,俏皮活泼,得夫君喜爱的媳妇总是不被公婆所喜。陈芸也不例外,沈复的父母不喜欢陈芸,连带着也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又加上误会,把他们赶出了家门。
失去父母的庇佑,沈复与陈芸的日子过的清寒起来。既便如此,在陈芸的经营下,再平淡的生活,他们也过出了一份诗意。
夏天荷花初放时,陈芸会将茶叶装入小纱囊放在荷花心中,第二天早晨取出来,再烹了雨水来泡茶,这茶自是更加香淳浓郁。
楼下住的地方窗户拆了,外面没有栏杆,空荡荡不好看。陈芸便想出法子,用旧竹帘代替栏杆,既遮栏,还不费钱。
只是,可能连老天也要嫉妒他们,在后来的日子中,又让他们经历了很多的磨难。
由于多年劳累,陈芸血疾发作,长久生病,医资大增。而沈复多年没有工作,也只是靠卖画为生。一家人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起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沈复为人作担保借款五十金,借款人逃走,放贷人在沈复这里要不到钱去他父母那里闹,公婆对他们夫妇更加厌恶。
为躲避债务,他们只能将自己的女儿给人做童养媳,送儿子去学经商,陈芸在小时候一个闺蜜的资助下去乡下养病。
之后,又几经周折,夫妇二人一直游荡漂泊,生活困苦。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沈复与陈芸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直至陈芸最终客死他乡。
他们一家四口也未曾再团聚,作为读者也为他们夫妇感到遗憾。
但陈芸的风雅感性、俏皮聪慧,沈复的潇洒不羁、深情专一,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那种彼此懂得、恩爱非常的关系还是会让我深深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