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吕伟
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许多成功人士都对之有深刻的认识。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三种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
他所述的“天才”我认为更贴切的说法应是才能,因为才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才能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一因素;第二是努力,也就是勤奋;第三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命”,是一个人所遭遇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限定条件是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通俗的可称为“机遇”。
综合上述三个因素,我认为勤奋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不说远的,就说青田在海外的华侨,每一位华侨的成功史都可谓是一部辛勤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史。青田人的精神概括为“大气开放,创业天下”。多年前,也曾提炼为“敢闯敢冒,敢为人先”。一些回来的老华侨感叹在海外的创业就是“岩壁塌(青田话)上种菜”,有些人没有任何根基,无亲无眷无钱,不勤劳怎么行?
有些人成功固然有“命运垂青”之说,或者说这个人是某些方面的“天才”,但其实天才与勤奋仍是不可分割的。所谓天才,勤奋绝对是首要条件。我们承认人们的天赋有差别,但是能够成为天才,关键还是在于勤奋。
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巨匠,用他自己的话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中学时,我们就学过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写过的一篇短文《伤仲永》,说的是金溪地方有个出生在农家的名叫方仲永的孩子,他家世世代代务农,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仲永五岁那年,连书写工具也不认识,却能运用纸笔,写了四句诗,并题上名字。别人指定某个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即写出文采和道理都值得欣赏的诗来。可见他的确是个天才。方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他到处表演,向邑人乞求赏赐,不让他读书学习。方仲永二十岁以后就与常人无异。这个生动的例子就恰能得出天才是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勤奋才能成为天才的这一道理。如果“仲永”在如此天资的基础上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他”或许会是另一个“爱迪生”或“爱因斯坦”。
把成功完全寄希望于“命运垂青”,这绝对是幼稚的想法。达尔文认为:“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勤奋的人。”英国作家勒考克说:“我相信幸运,而且我发现,我工作愈认真,我的运气愈好。” 这就是说,幸运也是特别偏爱勤奋的人,机会在任何时候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它与勤奋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可否认某些人有可能凭运气谋得一份好差事,但却不能凭运气保持它。有了良好的机遇,如果不勤奋努力,这机遇迟早也会丧失。事业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奋斗创造。寄希望“夜草”肥起来的,最终还是要饿肚皮的。《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实现,既不能靠上帝的恩赐,也不能仰仗别人的施舍,要靠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
古代波斯文学家萨迪在他的名诗《蔷薇园》中这样写道:“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赞赏勤奋,就要培养和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渴望成才,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这种志向和理想值得赞赏,想要实现它就需要付出艰巨的、有时甚至是毕生的努力。
如果把成才的愿望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付诸辛勤的耕耘,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世界上许许多多有才华之人——聪慧的诗人,出口成章的才子,挥毫而就的画家……他们惊人的才能都是勤学苦练的产物,长期积累的结果。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观奇书”,而后才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白居易五岁学诗,九岁谙声韵,十五岁“节读书”,所以才能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篇。外国著名大文豪莎士比亚、但丁、歌德、巴尔扎克等都是“奇才神写”……无一不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懒惰是失败的病根。我们宁愿以百倍的勤奋去争取一分成功,也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我们赞赏勤劳,是因为它不但能启迪人的聪明才智,开阔人的视野,而是只有它才能创造一切财富,完善发展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