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韵

乡村拾忆 —磨红薯粉

■ 章爱玲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小吃,而在我的家乡,诸多美味小吃都离不开红薯粉(我们也称其为山粉)。像山粉饺、山粉面、山粉羹、山粉糊、蛋面,还有山粉馍糍等等,各类菜谱中用到红薯淀粉的可真是数不胜数。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不在农村生活了,他们虽然常常品尝着用山粉制作的各类美食,却对这红薯淀粉的来历以及制作过程一无所知。

回想起我的童年,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家里所需的所有粮食都是自家耕种收获的。稻谷(用于产出大米)、大麦(可制成面粉)、红薯(即山粉的原料)、土豆、芋头以及各种各样的主食蔬菜,同时还养着猪、鸡、鸭等家畜家禽。

每到秋季,秋风乍起,空气中渐渐泛起丝丝凉意,地里的红薯也差不多到了成熟的时候。瞧,那一道道微微凸起的土壤,已被红薯撑出了一道道裂缝,红薯叶子也变得干枯稀少,显然,是该去挖红薯啦。

爸妈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一同前往田里挖红薯。大家先扛着锄头,再用扁担挑着箩筐和簸箕来到田间。到了地头,先是把红薯叶子一把把割下来,然后将它们一卷一卷地绑好,这些红薯叶子留着到天气更冷的时候喂牛呢。接着,爸爸便拎起锄头,一株株地把红薯从低压 地里挖出来,我们几个小孩子就跟在后面,将挖出来的红薯一块块地捡到筐里。

那些红薯呀,有大有小,颜色也是红的白的各不相同。有的红薯烧起来特别甜,有的则是用来磨淀粉能出粉比较多。一家人把红薯运到家门前,便开始对它们进行分类处理,将准备存着吃的、用来磨粉的以及要晒成番薯丝的,一堆堆分得清清楚楚。

随后,搬来木盆并注满水,再拿来那种竹子做的刷锅刷子,我们便坐在小凳子上,仔仔细细地把红薯刷洗得干干净净。要知道,准备用来磨粉的红薯可千万不能沾着泥土,尤其是那些表面凹凸不平的红薯,若是夹着土,就一定要清洗得格外彻底,不然泥土就会混进红薯淀粉里啦。要是红薯数量多的话,这清洗的活儿可得花费不少时间呢,而且无论是用河水还是井水,水温都很低,洗着洗着,手都被冻僵了。就这样,光是挖红薯和洗红薯这两项活儿,往往就得忙上一整天。

等忙完这一天,第二天天还没亮,爸妈就挑着沉甸甸的大箩筐,前往另一个村子排队,等着把红薯加工搅碎。等运回来的时候,红薯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全都变成了黏糊糊的的浆状物。

接着,会搬出一个很大的桶,在我们家乡,这桶叫做稻桶,是收稻谷时用来打谷粒的。在稻桶上面架起两根长长的扁担,再放上做豆腐用的小盆以及一个过滤网布袋。把红薯磨碎后的泥浆倒入布袋里,再加入适量的清水,妈妈便会站在小凳子上,双手用力地来回揉搓,好把布袋里的淀粉给洗出来。就这样不停地揉搓,一直到流出来的清水变得十分浑浊了,就打开布袋上的一个小洞口,让浑浊的水流入大桶里,然后如此反复地进行一趟趟清洗。

要把这一大桶装满,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呢,而这个过程可把妈妈累得腰酸背痛的。不过,一想到孩子们都喜欢吃用山粉做的美食,而且过年过节都还得靠它来制作美味佳肴,妈妈的心里便又满是幸福感。

等把桶装满后,盖上盖子,让它静置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我们这些小孩子都怀着满心的好奇,跑去看妈妈挖淀粉。这时候,桶里的水已经清澈了许多,该沉淀的淀粉都已经沉到桶底。轻轻摇晃一下桶身,再慢慢地把桶里的水倒出来,快要倒到底部的时候,大家的兴趣都格外兴奋,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喊着:“看见了,看见了!”只见白白的一层厚厚的淀粉就呈现在眼前啦。

妈妈便用菜刀从桶的底部一块块地把淀粉挖出来,放在竹子编的笸箩里晾晒。在晾晒的过程中,每天都要把那些结成粗块的淀粉弄碎,一直到完全晒干,然后再揉成细细的粉,最后存放在小酒缸里。

或许是因为我们家当时做的红薯粉数量不是特别多,所以在我的童年印象里,妈妈并没有加工过红薯粉丝。不过,每到过年过节,经过精心加工制作的山粉美食,那可都是全家人最喜爱的美味佳肴呀。

童年的记忆大多都留在了那美丽的乡村,许多深刻的印象是如此美好而有趣,如今回想起来,依旧觉得那时的生活充满了别样的韵味,实在是有意思得很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机器代替了许多人工劳作,红薯粉的制作过程或许不再像过去那般繁琐、耗时。但每当我回忆起儿时那亲力亲为的磨红薯粉经历,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浓浓的眷恋之情。

2024-11-22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507284.html 1 3 乡村拾忆 —磨红薯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