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宁
《勤政爱民的丁一中》于11月14日发表后,来自缙云的市文史馆馆员项一中阅读后,在市文史馆微信群里告知我说: “丁一中在仙都‘倪翁洞’留有摩崖石刻一幅。”随后,又特地给我发来了这幅摩崖题刻的照片。
我打开细看,这幅摩崖石刻简简单单,连落款日期都算进去总共只有区区22个字。但是,据我对题刻内容的一番考证,发现461年前的这次会晤,看似普普通通,可在当年的抗倭保国、勤政爱民史上,却具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这幅摩崖石刻内容是:“青田令丹阳丁一中访樊斗山翁于此”,落款日期是“明嘉靖癸亥春日”。 题刻释文如下:“明嘉靖癸亥春日”,是公元1563年春天,距今已有461年。“青田令丹阳丁一中访樊斗山翁于此”,是说:“青田县令丁一中(丹阳籍),在倪翁洞这个地方,拜访了樊斗山翁”。 那么,被尊称为“翁”的“樊斗山”是谁呢?原来,他是明代曾任御史、福建巡按的缙云人樊献科,他生于1517年,卒于1578年,字叔文,号斗山,为官清正,抗倭有功。 明嘉靖三十九年,樊献科因父亲年老病重,请假从福建回缙云老家服侍,第二年(嘉靖四十年)父亲去世,樊献科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深居简出,隐居于倪翁洞,在这座江南最大的摩崖题记群所在地上留了许多珍贵的诗书墨宝。
隐居期间,樊献科在倪翁洞旁边盖起仙都草堂(今独峰书院),并联络各地名家学士前来讲学交流,招募有识才俊,培养清正廉明有志之士。 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正是樊献科丁忧期间,邻近的青田县县令丁一中前来拜访。丁一中(1511-1593),明代官吏、诗人,浙闽名宦,丹阳县城人,字庸卿,号少鹤。他是盛唐诗人丁仙芝的二十七世孙,南靖县令丁玘的次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青田任知县。 他们的会晤,是清正廉明、抗倭有功的志同道合之士的相聚。 一个官侍御,代巡闽省时,车简从,仅带书吏数人而已。在任上积极整顿吏治,赏功罚过,弹劾不法官吏;积极参与抗击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频犯边境,巡抚与诸将拥兵键城以守。樊献科慨然力主开门御敌。巡抚遂帅诸将决战,倭寇就歼,保护了百姓。 一个在青田县令任上,面对兵燹后的百废待兴,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创伤,使民生渐渐复苏。他在青田县重建“丹山门”“龙津门”新城,保护县城免受倭寇侵扰,并且为防倭寇切断水源,率众在县城内凿水井六口,人称“丁公井”。 他们俩人的这些举措,体现了勤政爱民、勇于抗倭、保境安民精神,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的相聚,虽然有上下级职务的不同,但面对朝廷严嵩奸臣当道、倭寇猖獗,同怀着忧国忧民之心,相互间同勉励、共鼓劲,砥励前行。 樊献科丁忧之后,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在任上协助按察使处理司法事务,包括审理案件、监察地方官员等。他仍是铮铮铁骨,不循私情,最后因得罪了严嵩党羽而辞归,晚年隐居于仙都倪翁洞。 丁一中于第二年,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聘为乡试同考官,选拔了许多名士,如沈梗、金学曾等,这些人后来在仕途上都有声望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被调任福建延平府(治所在今南平市)。隆庆元年(1567年),丁一中至福建延平视事,主管水口盐政。他有意教化百姓,以敦诗书、尚礼义为先,并试校诸生,取知书者六人,送福州府深造。
隆庆元年(1567年),丁一中转任泉州府同知府事,经理海防。他辖治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和德化七县,充实沿海卫所、司城,加强海防。朝廷为剿灭倭患,重用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丁一中筹兵转饷,积极配合,又朝夕训练士卒,迎战来犯倭寇。
万历二年(1574年),丁一中以“考最”升南京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命承督扬州关税。在这一位置上,他矢心奉公,毫无所染。一年下来,商贾称便。又升户部山西司正郎,以称职闻。丁丑岁(1577年),丁一中考绩,本部为最,授奉直大夫,上书乞休,蒙恩以原官致仕。 他们俩的聚首,可谓是英雄相见,惺惺相惜,互为珍重。丁一中出生于1511年,而樊献科出生于1517年,原本丁一中长樊献科6岁,可丁一中在题刻中称樊献科为“翁”,见可丁一中心目中对为官清廉、抗倭寇有功的樊献科是多么的敬重有加,并对这次难得的拜访,慎重其事地做了摩崖题刻,以此做为留念。 说起摩摩崖石刻,他们俩都有这一共同爱好。 樊献科曾在福建期间曾两次进武夷山。在水帘洞壁飞瀑之侧,留有摩崖石刻。
题刻全文:缙云樊献科按闽将归去,乘风日清暇,约大参曾君于拱、佥宪黄君朏、都阃白君震,游水帘道院,馆于水帘之下。仰视飞泉,如白龙悬注,因易道院名为白龙观。观之下为浴龙池,池上为洽龙亭。下亭数步许,有井易名潜龙井。岩之下有堂,名双龙宇,以其在两泉之间也。时酒醉乐甚,夜而忘归。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四月廿五日,献科。
记白龙观飞泉
绝壁飞泉挂白龙,一帘风送玉玲珑。声传空谷晴疑雨,势转丹崖淡复浓。喷日垂垂摇碧汉,沉云冉冉散芙蓉。尊前谁作高山调,拂袖吾从问赤松。
缙云樊献科识
樊献科在家乡缙云仙都倪翁洞留下了多处摩崖题刻,其中包括“斗山洞天”等题字。他的儿子樊问德也曾在倪翁洞留下“旭山”两字的石刻,字径达2米以上,是仙都五大摩崖石刻之一。 而丁一中也同样是位“摩崖题刻达人”。他不仅在我们处州的缙云仙都、青田石门洞都留有摩崖题刻。他到了福建,在金门和鼓浪屿,都留有它的摩崖题刻。
他于1573年在鼓浪屿日光岩东面巨石上题并书的“鼓浪洞天”,成为“鼓浪屿”的正式命名。 他俩同样是“作著等身”,展示了他俩深厚的学识和文学造诣,对于弘扬文化、传承经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樊献科著有《读史补遗》 《诗韵音释》 《旅游山居吟稿》等作品。此外他还重编了《诚意伯文集》十八卷行文,对弘扬刘基文化做出了贡献。 丁一中能诗善文,夙有文誉。诗长于七言近体,宗杜少陵;书法亦工,学欧阳询,乃自成一体。著作有《鹤鸣集》《海防策》《丁少鹤集》《崇稚录》《邻唐集》等,《曲阿诗综》录其诗51首。